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怀疑孔子临终遗言《子寿终录》系伪造的理由

2025-07-15 06:49 来源:网络 点击:

怀疑孔子临终遗言《子寿终录》系伪造的理由

文|秋雨

编者按:马王堆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春秋时代竹简,经考古学家仔细清理、辨认,确定这批竹简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丘先生的临终遗言《子寿终录》(《子寿终录》原文译文已发,请关注查阅),竹简内容译出,震惊世界。对此,秋雨先生经过研究,予以了反驳。

马王堆考古发掘现场

孔子死时并不伟大,不可能像帝王那样卧榻前跪拜一片,孔子死时应该很穷、很凄惨。他的伟大是死后才有的,直到元代终成万世师表。孔子的封建思想已是深入骨髓,不可能临死突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是笔者不能相信“孔子遗言”真实的根本理由。

从原文看,与《论语》之古汉语相差甚远,且主谓语不是先秦语序,其中骈俪文句式乃魏晋之后文体艺术,孔子弥留之际怎么可能遗言对仗工整,伪造者将后世写作笔法和艺术用于前世,把时间序列颠倒了。孔子私人办学开历史先河,那个时间怎么可能有“旷古书生”“学在官府”这些词语?“书生”一词始于汉代,官家办学历史更晚。明显是后人杜撰之先秦文字,读来似今日白话仿古,并非古文。文中后部多是开阖阴阳之术,孔子临死思想再有顿悟,也不可能滑入他终生反对的对立面去。由这些内容,可知伪造者一是反对孔孟之道;二是对历史持一概否定态度,貌似十分革命;三是兜售阴谋文化,倡导反噬之术。

出土的《子寿终录》竹简

从此篇内容看,更像伪造的理由是:

一、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由此段推知,伪造者必是一位反孔孟之道者,且对当时社会是有怨气的。

二、 “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由此句推知,伪造者当是一位教书育人之语文老师,虽饱读诗书,尽瘁讲台,却很不得志。

三、 “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伪造者当过军人,虽文学有功底,但治国安邦是个白脖子,竟不知古往今来武安邦,文定国,显然对《论语》一知半解。

四、“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或卧奸雄侧室。如此,焉令天下乎?王座立于枯骨,君觞溢流紫液,新朝旧君异乎?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概言之,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智者起事皆言为民,故从者众。待业就,诺遁矣。易其巧舌令从者拥主,而民以为然。故定乾坤者必善借民势。民愚国则稳,民慧世则乱。”有点像墨庄思想,被搬进了所谓的孔子遗言之中,真是可笑!

五、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具有一概否定的历史观,虽具有“革命性”,但却有违孔子尊周人反帝辛的克己复周礼之终生追求,且这一历史观属于形而上学。

六、“俱视土、众为私。私者唯惧失也。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明此理,旋君王如于股掌,挟同僚若持羽毛,腾达不日。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及其后文字,可知伪造者熟读《鬼谷子》,这样的语言绝不会出自孔圣人之口。

此文虽假,却有进步意义,若不是后部的鬼谷之术,倒是对当今尘世的莫大讽刺,不失为一篇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