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48年王家善率一个师在营口起义,曾泽生诧异:他怎么会选择起义

2025-07-31 04:07 来源:网络 点击:

48年王家善率一个师在营口起义,曾泽生诧异:他怎么会选择起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8年的营口,寒风刺骨,城头上旌旗猎猎,城下却是一片寂静。

王家善,这位曾在伪满洲国部队任职的少将师长,正站在自己命运的十字路口。

东北战场局势愈发紧张,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他手下的暂编58师却被孤立在营口,成为了一支被遗忘的部队。

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率部起义,投奔解放军。

这个决定,震惊了他的战友,也在东北战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要说王家善的经历,那可真是跌宕起伏。

他1903年出生在黑龙江巴彦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他曾怀揣着一腔热血,东渡日本留学,却在九一八事变后因为参加抗议游行,被日本军国主义者驱逐回国。

这份屈辱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他日后反抗的种子。

回到东北后,他辗转加入了多支抗日游击队,甚至投身到中共领导的巴彦游击队。

但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同学张文铸竟成了伪满洲国的汉奸,还把他拉去齐齐哈尔担任伪职。

身在局中,他没有选择,只能暂时隐忍。

在伪满洲国的军旅生涯中,王家善表面上是“亲日分子”,但暗地里却组建了一个叫“真勇社”的秘密组织,发展了一大批反满抗日的爱国人士。

他们一直等待着时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推翻这场耻辱。

然而,天不遂人愿,组织的另一位成员被捕,差点将他们一网打尽。

虽然后来勉强脱困,但王家善也因此被解除军权,被调到奉天陆军训练学校担任教官。

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他才终于迎来一次反正的机会。

但谁能想到,迎接他们的不是欢呼,而是苏联人的监禁。

挣脱牢笼后,王家善选择投奔国民党。

凭借他在东北的声望和能力,很快就重整旗鼓,组建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

可这支部队的成分复杂,有伪满时期的旧部,也有地方土匪,对国民政府来说,这样的“杂牌军”怎么看都不让人放心。

于是,王家善被调到辽南,名义上是驻守营口,实际上却处处受制,连部队指挥权都被架空。

最让他心寒的一次,是他在战斗中呼叫海军支援,结果却被海军副司令当面指责。

一句“你算什么东西”,彻底戳破了他对国民党的最后一丝幻想。

对于这样一位饱经世故的老兵来说,他并非一时冲动。

他很清楚,起义是一场豪赌,赌输了不仅丢命,还要背上叛徒的骂名。

他反复权衡得失,也仔细观察着时局的变化。

而当1948年初,解放军接连攻克辽阳、鞍山时,他终于看清了大势。

这时候的营口,已经成了国民党的一座孤城,守不住是早晚的事。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择出路。

2月的一天,王家善召集了58师的军官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撤往锦州,有的想退到关内,还有的喊着要起义。

王家善听了很久,始终没有表态。

等到声音渐渐小了,他才环顾四周,缓缓说道:“诸位信得过我,那我一定带你们走一条有前途的路。”说完,他一锤定音,派人出城联系解放军。

2月25日,营口城头,一阵三发照明弹划破夜空。

这是王家善和解放军约定好的信号。

片刻后,城门大开,解放军的队伍缓缓进城,而暂编58师也顺利完成了起义。

解放军不仅兑现了“不打乱建制、既往不咎”的承诺,还将58师改编为东北军区的独立第5师。

这一切,让王家善彻底放下心来。

他的起义,不仅让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颓势更加明显,也让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国民党将领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比如60军军长曾泽生,当他得知王家善起义的消息时,忍不住感叹了一句:“他怎么会选择起义呢?”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曾泽生自己也带着60军在长春起义,与王家善并肩作战。

后来,两人一起加入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志愿军50军的威名。

他们的部队,还是那批人,但因为有了新的信仰,战斗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王家善的选择,或许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