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陈振濂 | 没有不“做”的书法

2025-08-24 19:00 来源:网络 点击:

陈振濂 | 没有不“做”的书法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先生。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


没有不“做”的书法

陈振濂


—————————————

—————————————


许多书法家在撰文或叙述心理时,

都认定一个“自然”。

认为凡按习惯随手书写者即为“自然”,

而稍事经营者即为“做”。


陈振濂 孔子《礼运大同篇》68.5cm×42cm


其实,

书法之“字”是在训练中养成的,

而不是天生的。

相对于儿童的涂鸦,

训练书法,

笔法的藏头护尾,

中锋用笔,

本身即是在“做”。

任何艺术只要有“术”的界定,

即必然是“做”的结果。

故尔从这个角度上看:

只要是艺术,

没有绝对自然的东西。

“作”品“作品”,

即是“作”(做)出来的成品。

世上哪有不“做”而成艺术品的?

无非是做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有些作品水平不高,

做的痕迹太明显;

有的却“做”得十分自然。

至于在效果上的“做”,

有一部分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意义上的“做作”。

另一部分则是我们不习惯看它。

但审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宋元明人看魏碑也不习惯;

到清代阮元、

包世臣就奉为经典了。



陈振濂 《朱熹诗》35.5cm×34cm


“做”本身不是问题,

但我们的做,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现在一般不被重视的;

就是它要有一个“主题”,

所有的“做”,

都必须围绕一个构思与思想的。

这是古典型书法所不具备的。


陈振濂 杨慎《临江仙》35cm×34cm


外界对学院派书法的理解是拼贴,

但我们不想辩解,

也不值得辩解——

如果只看到“拼题”的表象而看不到“主题”的实质,

理解的层次太低了。

那么先别忙着辩论,

先学着深入了解一下学院派,

取得发言的资格,

再来发表意见如何?


陈振濂 贾岛《五言二首》35cm×34cm


我们也可以像一般的做法,

抄一首唐诗,

就像于右任、

沈尹默的做法。

但我认为:

这是过去一代人的做法。

今天时代变了。

要有新的开拓。

在书法里,

笔墨线条本来是抽象的,

我们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使它指向具体。

而这种具体是在做“加法”,

笔墨本身并没有丧失。

你看每一件学院派书法。

笔墨功夫比古典派逊色吗?

我想许多学院派书法作品的技术指标,

古典派书法家未必能胜任。

至于“做”更是在其次了。


陈振濂 李珣《南乡子》35cm×34cm


从本质上讲,

一切艺术都是“非自然”的。

“自然”是指审美境界而言,

而不是指创作过程而言。

只要是艺术,

有技“术”的要求,

在过程上必然是“非自然”即是“做”的。


陈振濂 心经 34.5cm×149.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