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南宋时期的【崖山海战】对后世中国的巨大影响

2025-08-25 15:55 来源:网络 点击:

南宋时期的【崖山海战】对后世中国的巨大影响

崖山位于广东省冈州,即今新会,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

崖门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海战——崖山海战,这是南宋与蒙古的最后一次大决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与忽必烈蒙元帝国的一次大决战,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但最终以宋军全军覆没告终,此次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沦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1279年3月19日晚,是中国古代史上发生的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当日,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随着更多的宋军船只被蒙古兵烧毁,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跳海自尽。这天陆秀夫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

看到皇帝和陆秀夫都跳海了,十多万南宋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后来,张世杰得知8岁的小皇帝已经跳海自尽,也选择了跳海自尽。近2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据《宋史》记载,7日之后,海上浮尸近10万具。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国的十余万南宋军民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迭,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地,也是当时的汉人最后家国地,更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

周总理有一次次到崖山去视察工作,看到《崖门览古诗》中的“万里穷何路,双崖壮此门。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时,转过身来与在场的群众评说这场海战。“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