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老文艺家洛林同志的艺术生涯

2025-09-19 20:48 来源:网络 点击:

老文艺家洛林同志的艺术生涯

老文艺家洛林同志的艺术生涯

王易风

洛林(1917-1976),原名李国元,笔名骆铃,中共党员,维吾尔族人。原籍新疆,祖父迁居南京。自幼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在金陵大学畜牧系肆业,因家境贫寒,为半工半读生。1938年秋,在校参加救亡运动,曾被当局追捕先逃至镇江,后转至西北,辗转到达延安。初入陕北公学,继至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到达晋察冀边区,在华北联大文工团做秘书工作。从1942-1943年冬历任冀中九分区国防剧社,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太行二分区红星剧社社长。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军队的转移,先后带领百余名文艺战士,从血雨腥风中转战于晋察冀与太行之间,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深入敌后进行宣传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培育了一批文艺战士。1943年初,随军带领部分文艺战士,从太行穿过正太、同蒲两线,转至晋绥吕梁山区,在八分区与当地剧社合并,建立了大众剧社,除已有的一批文艺战士外,并动员当地知识青年和民间戏曲艺人参加,组成话剧、歌剧、戏曲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团体,在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活跃在交城山区及部分平川地带,1946年元月,晋绥吕梁军区决定由三分区湫水剧社、七分区人民剧社、八分区大众剧社、共160余人,建成吕梁剧社,洛林同志任社长。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吕梁军区逐步扩展到晋中平川。1949年初,的社经过整编,改为晋中文工团,继又改为太原市文工团,均由洛林同志任团长。全省解放后,于1949年秋,曾参加过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同年12月在本省第一次文代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山西分会主任。1950年春被调到省文教厅任过文化处长、艺术处长,1960年调任为山西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62年又调至山西省戏曲学校任第一副校长,主持戏校工作。概观其一生的战斗历程,证明了他是山西文化艺术界优秀的组织领导者,戏剧艺术家,艺术教育家。

在战争年月,他曾任过七个剧社和文工团的主要领导者,他团结干部,关心每个同志之成长。在吕梁剧社期间,决心要在本社培养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在业务建设上,对同志要求十分严格,提出长远设想与奋斗目标,耐心地进行教育。每遇大的政治运动,从未伤害下属同志,自己甘愿挨整,责任一身担。因此大家对他的为人处事极其敬重,若干年来,虽经过多次整编,即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经常有一批文艺骨干团结在他的周围。

他是勤奋刻苦认真钻研的艺术家,在战争年月的一些作品,绝大部分已经散失。兹就不完全的统计:有晋剧《暴政下的人民》,长篇叙事诗《刘胡兰》,小说《团圆夫妻》,小歌剧《过年恒》、《细水长流》,整理改编大型晋剧《文嫣》,上党梆子《徐公案》,由歌剧移植和大型晋剧《洪湖赤卫队》,曾亲手导演过晋剧《三打祝家庄》、《东平府》,歌剧《白毛女》、《刘胡兰》,蒲剧《屈原》、《燕燕》,晋剧《玉堂春)等。在山西省第二次戏曲会演大会中演出的晋剧《文嫣》,这是他亲自导演的。他于50年代,在本省剧坛的业务方面,以导演闻名。他善于给演员讲解剧情,分析人物个性,如给大众蒲剧团,排导《屈原》一剧时,扮演屈原者是段连杰,艺名筱月来。他文化极低,并不知古代诗人之素质与风度。但洛林同志去当导演,能把剧情讲解清楚、深入浅出,把人物性格说活,使文化层次极低之筱月来师傅。能够演出屈原这样的人物来,不惜为祖国的存亡而犯颜进谏,且在其气质风度等方面,是其人也;当祖国沦亡,他流浪民间,抚膺捶胸,如狂似癫之表演,亦是其人也。论者则谓如筱月来之文化素养,能演出《屈原》如此高品位人物之戏,若非洛林同志之导演,则不可能演出此剧。洛林同志导演戏另一特点是他善于帮助演员挖掘内在情感之表演。如他在文工团导演《白毛女》一剧时,王桂娥扮演喜儿,即在唱:

我盼爹爹早回还,

一脚踏进门里来,

一脚踏进门里来……

时,演员手无指向,眼无目标,反复几次,动作不实。当又唱到这里时,洛林则以身代人,从虚拟的门上进来,演员即看着导演的面容面,唱这几句词动作与神情,落到实处。洛林在戏校排练《洪湖赤卫队》时,田桂英同学扮演韩英当被彭霸天抓去带上镣铐关进大牢,她在锻炼带着镣铐走路中,有一高难动作,得不到要领,洛林同志暗随其后,将田桂英稍推一掌她晃摇了几下,几乎跌倒,找到了要领。他在排练场或练功场上,就是如此帮助演员,落实表演动作。

此外还写过若干篇论文,他的艺术实践领域相当广阔,不仅在戏剧方面,有他的特长,且有若干文学作品,虽未来得及整理付印,就现有资料看,颇能看出他的艺术才华。他在鲁艺学习,又是南方人,不熟悉北方戏剧,但他一接触山西戏曲,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团结了各地大批著名艺人,并为他们服务。一次本社在演出《三打祝家庄》中,因一位演员生病,虽是配角,台词亦不多,却在剧中占一定位置,他自告奋勇,扮演了此角,较成功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洛林同志对艺术教育工作,极为重视。远在战争年月领导剧社时期,通过艺术实践,培养演员。建国之初。山西第一期艺训班,借工农速成中学校址,为期三月,培养普及干部。现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就是他亲自设计经营修建起来。1960年在任省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时,白手起家,不但设备简陋,教师队伍与图书资料亦很缺乏,经费严重不足。他知难而进,发动学生刻印教材,四处奔波,约请代课教员,夜以继日,编写教学大纲。有些难度较大的课题亲自编写讲义,备课讲授。时值国家困难时期,生活极其艰苦,他在院内食宿,上大灶,与同学等共艰苦,周末亦很少回家。本来他患肺结核病,由来已久,身体异常消瘦,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倔强精神,为创建艺术学院出了大力。艺术学院戏剧系本科生60余名,由他和各位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积极奋进,学习效果相当显著。从30年后之今天看,大部分同学,现正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他们为四化建设的才能。艺术学院于1962年下马,洛林同志调至山西省戏曲学校任第一副校长,主持戏校工作。当时省戏校亦成立不久,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极不正规,从他主持戏校工作以来,与全校教职员工一致努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逐步输入新的血液,课程配备上,加强了文化与理论知识课程。从第二班开始,同学们学习更多的东西。在剧目教学上,不但在数量上有新增长,质量上亦有较大的提高。在业务知识思想意识等方面,亦有较大进步。从1963年以来,戏曲界以演革命现代戏为当务之急,洛林同志将新歌剧《洪湖赤卫队》移植为大型晋剧,从剧本至导演,均由他亲自动手,作为教学剧目,组织教职员工进行音乐、舞美设计与技术教练。二班在排练该剧中,使戏曲程式动作与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习演出中受到省城广大观众的欢迎。在戏曲表演艺术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洛林同志艰苦卓绝,平易近人,刚直不阿,曾在1951年三反五发运动中,曾受过开除党籍,并一度判刑。他在阳泉煤矿服役期间,曾给劳教人员讲课,搞一些文化活动。本人相当乐观,仍在为党做一定的工作。1954年令其回原单位安排工作。直至50年代后期,组织上认为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处理不当,应予纠正,而且才学过人,应尽其用。曾几次劝他重新入党、合理使用。洛林同志坚定地向党组织提出要求,重新考查他的历史问题,请其恢复党籍。直至1960年任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以至任省戏校第一副校长时,他人以党外布尔塞维克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勤劳供职,备尝艰苦。看到新一代的成长壮大,聊以自慰。“文革”后期,不顾其肺病严重,一度曾下放至汾西山间插队落户;之后因肺病发作,才调回原单位工作。他能下能上,不卑不亢,在困难岁月里,更加勤奇地学习工作,对党有坚定的信念,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直到他停止呼吸之后,组织上经过考查,恢复了洛林同志的党籍,他仍以共产党员的形象,含笑于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