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一代皇后马大脚的传奇人生

2025-10-31 00:49 来源:网络 点击:

一代皇后马大脚的传奇人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在中国历史上,皇后们往往以其美貌、智慧和权力著称。

然而,有一位皇后,她的人生充满了独特的传奇色彩,她的名字叫做马大脚。

马大脚的真名叫马秀英,她出生在一个普遍认为小脚美的时代,由于她坚持不裹脚,就被人取了一个外号叫“马大脚”。因她这种与众不同的行为,让她在一群裹脚的女性中显得格外突出。

虽然她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平凡,但她的一生却是充满了波澜壮阔的经历。

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的马秀英,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意志力。她并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而是立志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马秀英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她勤奋好学,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擅长武艺骑射。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秀英的美貌和才华逐渐传遍了四方。父亲马公继承了祖上的财富,为人十分乐善好施,但正是因此,马家的光景也一日不如一日,马氏的母亲郑媪就在这样的家境下去世了。

后来马公不知怎么招惹了黑势力的妒忌,为了逃难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当时红巾军的领袖之一郭子兴和他妻子张氏。马氏在家里过得便是锦衣玉食的日子,这下忽然到了一处全是舞刀弄枪的地方,她不得不把自己武装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女子。

父亲去世后,马秀英便靠着自己能文能武的能力,投靠在了滁阳王郭子兴的帐下,做了郭子兴的养女。

明太祖朱元璋投身到了郭子兴的义军中,这是朱元璋人生的重要起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得以认识了这位马姑娘,一位他相爱一生的女人 。

马秀英和朱元璋的相识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色彩。

据说,在一次朱元璋因为郭子兴儿子的挑拨离间被郭子兴处罚,关起了禁闭,并罚他不许吃饭。马秀英得知后,从厨房偷偷拿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准备给朱元璋送过去。

就在马秀英送馒头的途中,遇到了义母张氏,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偷偷给朱元璋送饭,她就把馒头揣进了怀里,结果,前胸都给烫伤了。这件事让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马秀英对他的深情厚意 。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对马秀英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亲密。

在朱元璋逐渐攻占了更多的地方之后,马秀英依然是那么的节约,那么的勤劳,不仅将家务料理得很好,就连朱元璋军队里的士兵,她也都会照顾一二。她的付出和支持,让朱元璋对她更加敬仰和感激 。

朱元璋称帝后,立即封马秀英为皇后,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马秀英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赢得了朱元璋的深深敬爱,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朱元璋在一场战斗中被敌人围困,马皇后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引开了敌人的注意力,帮助丈夫脱险。

作为皇后,马秀英并没有沉溺于权力和奢华中。相反,她积极地参与护卫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许多贡献。她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虽说她被册封为皇后后,理应享受荣华富贵,但她拒绝了。不仅每天亲自操办朱元璋的一日三餐,平日里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旧不堪,马氏却毫不在意,只道是勤俭节约,执意不肯换新的。

她贤良淑德,自是古代好妻子的典范,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把朱棣过继到她名下抚养,也不会屡次听从她的谏言对一些“罪臣”宽容以待。

但光是贤惠也不够,能让一国之君倾心相待、让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百分百信任,马氏还不可或缺地在朱元璋的人生路途中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她非常注重节约,主张勤俭持家。时常提醒朱元璋要勤俭治国,不能奢侈浪费。在她的影响下,明朝初年的政治风气非常清明,各级官员都秉持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治理国家 。

当朱元璋在前线与陈友谅对峙相持的时候,马氏就在后方慰藉士兵,在物资短缺的时候还亲自为士兵缝制衣裳和鞋子。

后来朱元璋节节败退、陈友谅兵临城下,城中军心溃散、百姓纷纷携款逃难的时候,马氏却不为所动,只将自己的财产悉数拿出奉献给军队,一切的一切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朱元璋稳定了军心。

一天马氏心血来潮询问朱元璋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可还算安稳?”朱元璋不屑地撇了撇嘴道:“这不是你一个妇人要管的事。”

马氏正了正色答道:“陛下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如今您做了天下人的父亲,而我有幸成为了天下人的母亲,既是母亲,孩子的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呢?”朱元璋顿时肃然起敬。

她还倡导文化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她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整体水平。

因此,她积极推广教育,让更多的平民百姓能够接受教育。此外,她还创办了皇后学院,亲自教导年轻的宫女们诗词歌赋等文化知识。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女性地位和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她的努力下,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马秀英虽然处事柔顺无争,但外柔内刚,面对人世的一切风云变幻有着无比的勇气、充分的智慧及明智的判断,足以称得上“铁腕女人”的称号。

明太祖朱元璋常在宫里的西楼上处理政事,她常常在外面探听,如果听说丈夫发怒,便等到他回宫的时候询问他:“今天为什么事你发那么大的火儿?”

她不怕他不高兴,重重地说他,“你都有五个儿子了,积点德吧!动不动就杀人,难免有冤枉。活人性命,子孙才有福气,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为了不冤枉别人,马皇后看见丈夫怒责宫人的时候,自己也假装生气,叫人扭送宫正司(管理宫中人役的机构)治罪。

明太祖不明白,认为自己就可以惩罚,何必要送宫正司呢?皇后便乘机对他说:“当帝王的不要以喜怒、好恶来惩治或奖赏别人。你发火的时候,就容易出偏差,处罚不当。送宫正司便能斟酌情况,公平处理。”

正因为有马皇后苦口婆心的规劝,明太祖才少做了许多莽撞的蠢事。

记得当时江南有个大财主叫沈秀,请求出钱犒赏三军,明太祖大怒,认为一个老百姓要慰劳皇上的军队是收买军心,是居心险恶,图谋不轨的行为,非杀了不可。最后还是经马皇后解劝,才留了沈秀一条性命。

李希颜是明太祖几个孩子的老师,教孩子十分严格。

他不管龙子龙孙那一套,谁不好好学就加以训斥,甚至还要体罚。有次小儿子仗着父亲是皇上,调皮捣蛋。

李老师气急了,在头上敲了他几下,他便哭着到父亲跟前去告状。明太祖一听就火了,脸拉得老长。

马皇后见事情不好,忙说:“你干啥呀?老师教书管孩子,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你生什么气!”一句话提醒了明太祖,于是他抚摸着小儿子的头说:“好啦好啦!以后可得听老师的话。”

宋濂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又是有功之臣,也曾经当过诸皇子的师傅。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牵连进去。因此明太祖逮捕了宋濂,定成了死罪。

马皇后知道这件事之后,对丈夫说:“乡下人给侄男子弟请个老师很不容易,所以老百姓对先生都十分敬重,一向很有礼貌,善始善终。我们帝王家就更应该这样。何况宋先生早已告老还乡,隔得那么远,孙子的事情爷爷并不一定知道。你不能杀他。”

明太祖不听劝,坚持要杀。马皇后心里十分难过,在和丈夫同桌吃饭的时候,不吃肉,不喝酒,也不说话。

明太祖见她反常,便问:“你是不是身体不舒适了?”皇后回答说:“不是。宋先生快要死了,我们没有按照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我只能为他祈祷、修福。”

明太祖被皇后的情绪感动了,心里也有点不好受,放下筷子没有再吃下去,第二天便赦了宋濂的死罪。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的秋天,这位贤德的大脚皇后得了重病,朝廷内外都十分忧虑,为她寻求良医。

但是她深知丈夫的缺点,什么药都不吃。明太祖焦急地问她原因,她说:“如果吃了药救不了我的命,你会治医生死罪的。”不管明太祖怎样劝说,她一点药也没沾唇。

宁愿自己病死,也不叫丈夫枉杀一人,多好的心肠啊!就这样,病很快恶化了,临终时明太祖俯身轻声地问她:“你有什么话要说吗?”马皇后语言艰难地对他说:“希望你改改脾气,求贤纳谏,对待功臣善始善终;把子孙教育好,使天下臣民各安其所。”说完就咽了气,死时才五十一岁。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

这是马氏死后,后宫为其写的一首挽歌。

《明史》称赞马皇后说:“从太祖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史书》也称马皇后为“千古贤后”,真实的马皇后不虚于此誉,明、清诸后乃至民妇更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