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为什么很少人拍马踏飞燕的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2025-07-06 23:52 来源:网络 点击:

为什么很少人拍马踏飞燕的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前言

你一定听说过“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它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它的形象出现在了很多地方,比如邮票、钞票、奖牌、纪念币等等。

它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矫健精美,一匹奔驰的骏马,三足凌空,一足踏着一只飞燕,显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马踏飞燕的制作技术也非常高超,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使得它能够稳稳地站立在飞燕的一只翅膀上,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平时看到的“马踏飞燕”的照片,几乎都是侧面的,很少有正面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它的正面也很有特点,只是和侧面的形象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搞笑。如果你看到它的正面照,你可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它像一只二哈,或者一只疲惫的老马。

另一座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的偶然发现

“马踏飞燕”是一件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青铜器,它的发现是一个非常偶然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奇迹。

如果不是一位村民的好奇心、不是一位考古学家的细心观察、不是一次展览的机会,这件国宝可能就永远埋没在土里,或者被当成一件普通的铜器,无法展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1969年10月,甘肃武威县的一位村民在挖防空洞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他马上报告了当地政府,很快就有考古专家来到了现场,对墓葬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这次发掘的成果非常丰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织物、木器等等,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角——“马踏飞燕”。

当时,这件青铜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因为它只是一件铜制的马像,而且还有些残缺,马的尾巴和飞燕的尾巴都断了,看上去并不完整。

而且,当时的考古工作者也没有发现马蹄下的飞燕,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件普通的铜器。

1971年,这件铜奔马被送到北京,参加了“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文物展览”。这次展览,让这件铜奔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当时著名学者郭沫若非常细心地观察了这件铜奔马,发现了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这件铜奔马的制作技术非常高超,它能够稳稳地站立在一只飞燕的翅膀上,而不会倒下,这说明它的重心和平衡点都被精确地掌握了,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的力学知识和艺术水平。

另外,这件铜奔马的造型非常生动,它的三只脚都在空中,一只脚踏着一只飞燕,马的头部和尾部都向后飘,显示出一种风驰电掣的气势。

从此,“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就被广为传播,成为了这件文物的正式名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它的形象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场合,比如1973年的亚运会奖牌,1974年的国际旅游年纪念币等等。

马踏飞燕的形象也被印在了中国的邮票、钞票、护照、身份证等等,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马踏飞燕”的发现,可以说是另一座清明上河图,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历史的见证。

它的发现,也是一次文化的复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无穷,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国宝背后的争议与神秘

这件被称为马踏飞燕的汉代的青铜器,它的形象是一匹奔腾的骏马,蹄下踩着一只飞翔的小鸟。这件作品的艺术水平非常高,雕刻细致,动态逼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然而,这件作品的命名和寓意却不是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了许多的争议和神秘。

首先,这件作品的名字就有很多的说法。最初,它被称为铜奔马,后来,郭沫若先生将它改名为马踏飞燕,这一名称也被广泛接受。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并不准确,因为蹄下的小鸟并不一定是燕子,也可能是龙雀、燕隼、乌鸦等其他鸟类,这些鸟类在古代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龙雀代表皇权,燕隼代表英雄,乌鸦代表不祥等等。

因此,有人建议将这件作品的名字改为马踏龙雀、马踏燕隼、马踏乌鸦等等,以更符合古代的文化和审美。

其次,这件作品的寓意也有很多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的作品,骏马代表了人民的力量和勇气,飞翔的小鸟代表了人民的梦想和希望,马踏飞燕就是人民要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象征。

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反映了古代贵族对权力和荣耀的渴望的作品,骏马代表了贵族的地位和权力,飞翔的小鸟代表了贵族的敌人和障碍,马踏飞燕就是贵族要征服一切,达到巅峰的象征。

不过,文物也有调皮的一面,侧面来看的马踏飞燕,是一匹雄壮、奔腾的马儿;但是正面的马踏飞燕,却多了一份趣味,看着就像一个表情包,让人忍俊不禁,可能这就是马踏飞燕一直以侧面形象出现的原因吧。

“马踏飞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历史的载体,它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