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浅谈总兵官

2025-07-21 23:49 来源:网络 点击:

浅谈总兵官

总兵官,为明清时期的高级武官名称。总兵官的地位,是在一直下降的。

明初的时候,总兵官不是固定官职,但属于位高权重轻易不置。遇有战事,朝廷任命公侯都督等勋贵重臣充任,统帅征调的卫所士兵参战。战争结束,总兵官还朝交还印符,军队回卫所。明仁宣以后,随着战事日渐平凡,总兵官逐渐成为常设武官,挂将军印镇守边关重镇或者征讨叛乱等。

明中期以后,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以后,勋贵集团逐渐瓦解,文官地位上升,武官集团地位直线下跌。地方上,总兵官开始成为巡抚等官的事实下属。但是,全国总兵官数量仍然很少,还是手握数万重兵镇守边关如宣府总兵延绥总兵,或是执掌一省兵事如广西总兵广东总兵等的顶级武官。

明中后期以后,几乎是常年战乱不休,朝廷对武官极度不信任,地方上巡抚之上设置总督,后来总督之上更是设置督师,文官官职地位越来越高,武官地位越来越低,总兵也不再是地方边镇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兵事上,武官的话语权也越来越低,甚至是仰文官之鼻息而生存。如担任蓟州总兵并加正一品的左都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对朝中首辅张居正仍是以门下走狗自称,可以说卑躬屈膝到极点。

清朝建立以后,仍然大量保持明朝的官制,其中就包括总兵官。当然,清朝的总兵官是无法与明朝相提并论的。

第一,角色不一样。明朝时候,总兵官统帅正规军镇守一方或进行平叛,作为朝廷倚仗。清朝时候,总兵官统帅正规军镇守一方或进行平叛,但是统帅的是绿营军,虽然名义上算是朝廷正规军,实际上只相当于自家人八旗的仆从军,并且时刻受朝廷猜忌打压。

第二,级别不一样。明朝时候,总兵虽然无固定品级,但全国数量不多,大部分时候加都督府衔镇守一方重镇,相当于部队的正军或者地方的副大军区级别。清朝的时候,全国有八十多名,内地的每个省份都有数名总兵分守一地,上面还有从一品的提督,总兵为正二品,相当于地方的副军级,比省军区低一些比市军分区高一些。

第三,掌管的部队不一样。明朝时候,镇守一方的总兵手握数万重兵,调万数部队作战也是常有的。清朝时候,总兵名义上掌管几千到一万多部队镇守几个府州县,但是实际上能调动作战的部队大概只有自己直辖的镇标,一般最多不超过3000人。作战的时候,一个三四千人的部队,一二三品高官十几人是常有的,一个总兵官只管千八百人也是常有的。

第四,权力不一样。明朝的总兵,地位上只比督抚低,完全不虚地方上的名义首脑布政使按察使等。清朝的总兵地位权力有限,虽然是正二品,但是远远不如同品级的督抚,连藩台镍台也是不能比的,差不多和四品的道台相仿。到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全国的总兵记名总兵达到了惊人的数千之多,就连记名提督也多达数百。 从二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等高级武官就多如狗了。

当然,职务有限,记名总兵提督大概只能一直是记名享受待遇,得到实职恐怕是难又难了。这情况,是否有些许的眼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