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27年周磐效仿老蒋办军校,问谁是合适的副校长,彭德怀说了3个字

2025-08-13 15:26 来源:网络 点击:

27年周磐效仿老蒋办军校,问谁是合适的副校长,彭德怀说了3个字

1927年10月初,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师长周磐考虑很久之后,决定办一个随营学校。周磐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自己的那点贼心,在他看来,蒋介石就是靠黄埔军校发的家,那要是他效仿老蒋弄一个军校出来,岂不是一样也能平步青云?

为此,周磐特地找来了被自己视为心腹的一团团长彭德怀。他有自知之明,要是让自己去管理一个军校,一没能力,二没时间,所以他只打算等随营学校建成之后挂一个校长的名号。

周磐想让随营学校在未来比肩黄埔,就必须得找一个有经验、有学识的副校长来管理,于是他问彭德怀:“你觉得谁才是合适的副校长人选?”

彭德怀眼也不眨地盯着他看了好一会,最后说出3个字。那是一个人的名字,叫黄公略

图|黄公略

黄公略,原名黄汉魂,湖南湘乡人。1898年1月,他出生在湖南湘乡县的一个耕读之家中,作为私塾教师的父亲黄秀峰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黄公略还没到上学的年纪,他就已经在家中拿着《三字经》等文学古籍教儿子识字。

黄公略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盼,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资质。10岁那年,他进入桐山小学读书,接着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永丰高等小学。

1916年,熟读兵书、满怀报国志的黄公略在知道湘军正在募兵的消息后,毅然离开家乡前往长沙。进入湘军后,没过多久,黄公略就因为书写绘画方面的才能受到长官赏识,在长官的提拔下,他先是担任了营部的文书,后来被送到了湖南陆军讲武堂进一步学习深造,等该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他回到部队,晋升为连长。

其他人都非常羡慕黄公略,认为他以后一定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但对黄公略来说,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在他看来,自己在湘军当兵的这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在讲武堂学习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彭德怀,两人同年出生,过去的经历相似,更是都以救国爱民作为一生的目标,因此,他们见面没多久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1926年春,黄公略、彭德怀所在的湘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师长正是周磐。在这支参与北伐的国民革命军里,有许多共产党进步人士,黄公略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开始接触马列思想与中国共产党。

1927年年初,黄埔军校决定挑选一批年轻军官入校学习,以此为国民革命军培养高级参谋人才,在北伐战争中表现出众的黄公略通过了严格的考试,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他不得不与自己的好友彭德怀暂时分别。

图|周磐

所以当彭德怀知道黄公略就快要从高级班毕业后,他一面写信过去,要黄公略继续回到第一师工作,一面在周磐面前大力推举黄公略为随营学校的副校长。

彭德怀会有这番动作,一是信任黄公略的能力,认为他绝对可以把这件差事办得漂漂亮亮,二则是信任黄公略的品性。虽然两年没见,但彭德怀深知,黄公略与自己是拥有共同理想的人,只要自己开口说出真正的计划,黄公略不仅不会向周磐泄密,还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原来,彭德怀虽然在周磐手底下做团长,但早就看此人不顺眼了,他有心要反,可惜手底下的营长连长全都是些“反共分子”,这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一直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所以,彭德怀在看出周磐的野心后,就趁机鼓动他办校,然后推荐黄公略成为副校长,从而控制这所军校,在学校里培养属于自己的骨干人才。

等黄公略风尘仆仆地赶到彭德怀所在的驻地后,彭德怀立即招呼自己信得过的卫兵把守在门口,当着张荣生、邓萍等同志的面,直白地对黄公略说明了自己的计策。

彭德怀信心满满地说:“师长(周磐)虽然是校长,但一般不会来校,这也意味着学校实际是由你负责。这回,非得把新军阀彻底打倒不可!

图|彭德怀

彭德怀说完这话,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表情不大对劲,按理来说,曾经与自己约定过一起以救国救民为志向的黄公略应当会欣喜地表示赞同,但他却由始至终只是安静地听着,脸上也没什么表情。

彭德怀心里顿时咯噔跳了一下,他难以置信地想:难道这名昔日的好友现在已经和自己分道扬镳,去做蒋介石的“走狗”了?

这时候,黄公略终于出声,他冷漠地问:“老彭,你说的新军阀是谁?”彭德怀说:“当然就是蒋介石!”听到这个答案,黄公略当场站了起来,发怒道:“你们都是蒋校长的部下,蒋校长是我们的领袖,怎么能这么胡说八道!”

彭德怀等人在明白黄公略的立场后,既吃惊又气愤,但现在黄公略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秘密,要是他为了邀功,一扭头把计划直接汇报给了周磐,这还了得?!

图|彭德怀

邓萍与张荣生私底下暗暗交换了几个眼神,悄悄往黄公略身后走去,而彭德怀则在此时拍桌而起:“好你个黄公略,你跟着蒋介石走你的阳关大道去吧,我自己去走我的独木桥!”

话音刚落,张荣生直接拿着一条毛巾向黄公略扑了过去,从后面死死地勒住他的脖子。黄公略顿时脸色发白、眼前发黑,他想要挣扎,但张荣生力气大得惊人,他只能趁着自己还没咽气的功夫,用唯一能活动的手指指着自己的鞋后跟,嘴里时不时发出些含糊低微的哼叫。

这个动作引起了邓萍的注意,他赶紧先劝住了张荣生:“慢着,先给他留口气,他好像有话要说,一直指着鞋。”彭德怀听见这话,也发觉了黄公略的不对劲,于是示意张荣生松开毛巾,自己则扒了黄公略脚上的那只皮鞋。

等到大家用小刀把鞋底撬开后,竟然在里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密密麻麻写了许多小字,外边又薄薄地涂着一层防水的蜡。等彭德怀将字条展开一看,顿时傻眼了。

这竟然是一封中共广东省委的介绍信!

图|邓萍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张荣生意识到自己差点掐死革命同志后,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比死里逃生的黄公略还要难看几分。他猛地松开了钳制住黄公略的手,惴惴不安地去察看对方的伤势,彭德怀这时候赶忙凑上来说:“黄石啊(彭德怀常以这个名字称呼黄公略),你怎么开这么大的玩笑!”

黄公略心有余悸地摸着自己的脖子,说:“你现在都做了一团的团长,谁知道你究竟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原来,早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时候,以蒋为首的国民党人连续发动“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黄公略气愤之余,也彻底认清了这帮国民党右派人士的丑恶嘴脸,在彭德怀邀请他回到第一师前,他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四一二”老照片

由于亲眼见证过国民党的血腥大屠杀,导致黄公略哪怕面对的人是彭德怀,也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唯恐这是国民党为了捕杀共产党人设下的圈套,没想到反而闹出了一个天大的乌龙。

所幸误会已经澄清,这几位革命同志总算是联系上了,他们笑起来,相互拥抱,开始商讨利用随营学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人才的相关事宜。

随营学校于1928年上半年成立,第一期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其中包括了在国民革命军中思想较为进步的军官和少数在湖南受到打击的农民协会会员。

黄公略虽然身为副校长,但他不像国民党里的其他高级军官一样摆架子,而是与军校里的普通士兵同吃同睡、一起出操,事事以身作则。除此之外,他还讲究军政并重,平时和校内学员聊天时,黄公略会通过讲解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

有一回,黄公略单独找一个学员谈天,问他:“你知道地主家的钱都是哪来的吗?”学员想了想,回答:“我原来做长工给地主家干活的时候,那户地主家姓刘,外号叫刮皮佬。”黄公略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叫他刮皮佬吗?”

这个问题,学员就答不上来了。黄公略沉默很久,感慨地说:“意思就是剥削得很厉害,他剥削了你,你还不知道啊!

图|旧社会的地主

官兵一致、军政并重,黄公略在办校时严格贯彻这两点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他成功通过随营军校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比如曾先后做过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上将彭绍辉就是在随校受到黄公略的教育,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后来,随营军校里的大部分学员跟随黄公略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平江起义。

这一年的六月,第一期随校的学员还没有结业,独立第五师就接到“剿共”的命令前往平江,彭德怀带领一团驻扎在平江县城,黄公略则跟随三团驻扎在县城东边60里外的嘉义镇。

图|现在的平江县

那时候的黄公略已经是三团第三营的营长了。他对于三营的士兵而言是一个“空降”的官,因为前一个营长贪污士兵的粮饷,引起了所有人的强烈不满,周磐为了平息纷争,只能罢免那个营长,临时让黄公略接任。

这对彭德怀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盯着第三团已经好长时间了!

三团的团长刘济仁在独立第五师里,是对国民党最忠心的一条狗,他不光自己高举反动大旗,还严格控制三团上上下下的思想,不容许团里任何人有半点倾向共产党的意向。

彭德怀为了分化瓦解三团,先后派人打入其中,但最后都因李济仁严防死守,并没有成功。黄公略在此时成为三营营长,在彭德怀心里,他就是瓦解三团的最好人选。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第一,黄公略是临时调任,在三营里根本没有工作基础,士兵不会完全服从新来军官的指挥;第二,前一个营长贪污军饷,丢下了一堆烂摊子,导致士兵常常在军中寻衅挑事,他们对黄公略的态度也非常差;第三,团长刘济仁对黄公略怀有很强的戒备。

肩负重任的黄公略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就从兵饷问题入手。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捐给营部,让营部用这笔钱改善士兵的伙食,帮助一些急需有钱的士兵度过难关。

生活得到了保障,先前在营中闹事的士兵纷纷收敛了气焰,事事服从指挥,黄公略从此在三营站稳了脚跟。士兵们在提到这个新来的营长时都说:“黄营长不但有才能,还会体恤下面的人,我们打了几个月的仗,一分钱都没拿到,他们都不管咱们的死活,只有黄营长对咱们好。”

图|黄公略雕像

但就在黄公略准备实施下一步计划时,意外发生了。

1928年7月,中共南华安特委的交通员在长沙被国民党捕获,国民党特务进行了仔细搜查,找到一张随营学校开给特委购买油印机的通行证,好巧不巧,周磐此时就在长沙开会。

当他看到这张通行证上的字后,立马就认出上面正是黄公略的笔迹!周磐一拍脑门,大喊一声“糟了”,他赶紧给副师长李慧根发去一封密电,要求他立刻派人逮捕黄公略。

但让周磐没想到的是,这封电报在送到自己副师长手上之前,就已经被彭德怀截下了,因为在他拍发密电的时候,身边正站着一个中共安插在独立第五师的秘密情报员,陈玉成

陈玉成知道黄公略暴露后,表面不动声色,私下立刻联络上了彭德怀,告知这一紧急情况。彭德怀一收到电报,就以最快速度赶到平江电报局,扣留那封逮捕黄公略的密电,同时,他与已经抵达平江的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在商量后决定:黄公略身份已经暴露,现在没有准备的时间了,必须立刻举行武装起义。

图|彭德怀

彭德怀等人一边以李慧根的名义回电,暂时稳住还在长沙的周磐,另一边派人送信给黄公略,让他在三团发动起义,将部队带来平江城会合。

平江起义的时间定在了7月22日,黄公略收到消息后就加紧筹备起义事宜。20日,为了防止国民党恼羞成怒后处决关押的革命人士,黄公略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释放了被囚禁在乡政府的赤卫队员黄耀南,但这个举动也惊动了三团团长刘济仁。

黄公略思前想后,决定提前出手,在21日的下午就带领全营士兵杀死了刘济仁的侄子和另一名反动连长,紧接着他们枪毙了当地挨户团的头子,带着收缴上来的三十多支枪赶往平江城与彭德怀的部队会合。

平江起义的枪声正式打响!

8月24日,在庆祝平江起义胜利的大会上,参与起义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与滕代远分别任军长和党代表,黄公略则任第四团党代表。

图|滕代远

同年9月,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在会议上的决定,将红五军与各县游击队混编为五个纵队,兵分两路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其中彭德怀率领第四、五纵队前往井冈山寻找毛泽东所领导的红四军,而第一、二、三纵队则在黄公略的指挥下坚持游击扰敌,以掩护红五军主力转移。

勇挑重担的黄公略在实践中创造开发了多种游击战术,并在空闲时间将自己实战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名叫《游击战术》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和阐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后来在红军部队中广泛传播,为战士们的游击作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1930年年初,在赣西南地区活动的红二团与红四团扩编为红六军,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与红五军派人帮助红六军加强领导力量,而当赣西特委书记朱昌偕来到湘鄂赣区要求红五军支援一批军事干部时,彭德怀大手一挥,讲:“你们想要谁?可以点将!”

朱昌偕毫不犹豫地说:“想请黄公略屈就。

图|黄公略

就这样,黄公略调任为红六军军长,负责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群众,发展革命武装,联合各县游击队,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他来到赣西南中心区后,立刻着手整训部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支由散兵游勇组成的地方武装训练成了正规红军,战士们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2月初,毛泽东与朱德也率领红四军抵达赣西南,并在此地召开二七会议。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这一独特见解让黄公略深受启发。

在会议结束后,黄公略就按照总前委“以三个月为期分路进行游击战争”的决定,背靠东固山,从原有的根据地出发,向外蚕食,逐步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一举措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捍卫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毛泽东在听说黄公略的成就后大加赞赏,欣然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鳗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图|《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从平江起义至中央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黄公略多次担负重要任务。在战场上,他奇招频出,为我党军队立下赫赫战功,比如第一次反“围剿”中,黄公略率领队伍在龙岗战役中对敌正面进攻,俘获了国民党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警卫营全体官兵。

当时,老百姓们将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国内国外的新闻媒体也常常用“朱毛彭黄”代指中国工农红军,谁都能看出,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奇才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性。

但,天有不测风云。

1931年9月15日,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的七师与九师由西向东转移,他们预备前往瑞金、石城、于都、宁都地区,清扫革命根据地,将地主圈养的武装队伍与残存的白色据点一一拔除。

图|红军绘画

但就在这支队伍抵达东固的六渡坳时,黄公略听到了来自上空的战斗机的声音,他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的空袭部队,于是命令身后的战士们和自己一起跳到小庙后的山洞内躲藏。

没想到,值班的参谋带来了一个噩耗:“军长,七师的队伍正在从罗坑那边向东固前进!

七师这支部队是在水田里的大道上行军,四周没有任何遮蔽物,这也意味着,一旦敌人的战斗机继续前进,撞见七师的队伍,这一整个师的战士们恐怕都难逃一劫。

黄公略一想到这个后果,心脏在瞬间都停止了跳动,他顾不上自己的安危,直接从原先的隐蔽处跳了出来,下达作战指令:“所有的机枪手听我命令,向敌机射击!”

图|黄公略雕像

机枪手的攻击吸引了那三架敌机的注意力,他们盘旋在六渡坳上空,对下方的黄公略部队进行密集的扫射,得到消息的七师部队趁此机会迅速撤离开阔地,进入山林间隐蔽。

七师部队成功脱险了!

但就在黄公略为了吸引敌机的注意力,站在山坡上端着机枪指挥进攻时,三枚子弹从他的腋下穿了进去,鲜血从创口涌出,浸湿了外头那件破旧的军装。

军部卫生处的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赶来对黄公略进行抢救,但因为战地医疗条件实在太差了,他们即使拼尽全力,依旧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当天晚上七点,黄公略停止了呼吸。

这名传奇的将领牺牲时,仅仅33岁。

图|纪念黄公略的公略亭

1931年9月16日,十万军民在江西兴国莲塘举行了追悼会,一同向这名为国牺牲的英勇将领表达自己沉重的哀思。毛泽东到场主持了这场追悼大会,并亲自写下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