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央视“判断是非好坏前提”与“错换事件”查找真相之异曲同工

2025-09-16 21:15 来源:网络 点击:

央视“判断是非好坏前提”与“错换事件”查找真相之异曲同工

一、判断是非好坏的前提,是真相悉数浮出

欧金中事件性质应该说已经比较清晰,因为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理,都不容许任何人使用极端手段处理民事纠纷,更不得伤及无辜,尤其是老弱幼童。

解决一个杀人犯问题很容易,打开法律本本按条款办事,任何人也没得说。法律是针对全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其前有“网开一面”的特权。

但是,嫌犯伏法了,所有 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吗?未必。因为任何事情发生总归是有根有源绝不会无风起浪。因为,法律和社会公理如何审判欧金中是一回事;查清一位从没前科,且30年曾勇救5岁溺水儿童的“见义勇为者”,为什么会突然犯下重罪,又是一回事。正如央视网在《欧金中事件,公众为何‘哀其不幸,悲其不法’》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判断是非好坏的前提,是真相悉数浮出。”

纠结真相,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内心深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期许“,同时希望这种期许能够”得到及时的呼应“。因为只有查清楚了欧金中犯罪真相,才能让欧金中伏法伏的明白;才能让公众清楚欧金中为什么伏法;也才能让法律惩恶扬善、矫枉纠偏、教化大众的作用得到彰显

因此查清楚欧金中“多次反映诉求无果是否属实?这里面是否存在基层干部不作为的情况?村委会的多次调解是否充分顾虑了欧金中‘有房子可住’的基本诉求,进而尽早解决?”并且对“这些合理追问当被正视和直面。”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欧金中事件才能得到公正、合理、合法的处置。

二、判断“错换”还是“偷换”的前提,更是真相悉数浮出

已经沸沸扬扬近两年的“错换人生事件”,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到底是“错换”还是“偷换”,壁垒分明的两方人马“剑拔弩张”谁也说服不了谁,根本原因就是真相不明。

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被互换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双方都没有异议。医院方也很干脆承认是自己“管理混乱”的结果。唯有针对许母和杜母病历都有严重不合理不合规的涂改和莫名其妙丢失;以及许母和杜母在生产医院都有熟人;婴儿手环到底有没有?两个人都记不清了的问题,双方基本上是在各说各话。而理清这些疑问,又是判定错换人生事件到底是“错换”还是“偷换”的关键。

可是,杜母一直坚持错换,并认为如果非要说偷换,那也是许母偷换的嫌疑最大。理由是许母提前出院,并抱走9分的孩子。而许母则坚持“非人为不可能”,理由是自己和丈夫都是健康人,又是生产第一个孩子,没有理由偷抱别人的孩子,何况还是一个可能患有肝病的孩子。

问题来了,既然分歧如此巨大,谁也不能100%的洗脱嫌疑,那怎么办呢?合力一起追查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之后到孩子出院期间在医院里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是查清楚“错换人生”真相,问题不就有解了吗?

但是,接下来奇怪的事情也来了。杜母一方认为,医院已经承认在“管理混乱”情况下发生了错换并做了赔偿,就没有继续追查下去的必要;至于怀疑许母“偷换”的嫌疑最大问题,却没有下文。对此,有看不下去的网友质问:“作为母亲,你就不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么被错换的吗?”杜母令人不解地选择了“沉默是金”。

许母则是一心想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被换的?为什么会被换?”,原因除了医院一大堆被涂改、丢失的病历和胡乱签名医嘱或治疗单,还有杜母自己所透露的各种假证,以及她今天一个说法,明天又是一个说法,并针对这些不知所云的说法,不是以口误辩解,就是以笔误搪塞。

而这也是绝大多数网友同情许母的根本原因。因为许母的质问,是出自一位母亲最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杜母的说法做法就有些违背常理,违背正常母亲的正常反应,甚至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三、唯有真相才能还人清白

欧金中案与“错换人生”事件本无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们又存在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这个异曲同工就是有关真相的争论

按理来说,争论一个事件的对错,应该基于事件的真相,也就是事件发生 的真实过程,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以及事件中有关人员做这件事的真实目的

如果当事人是清白的,是被冤枉的,那她最真实的反应应该是毫不犹豫的要求彻查真相,还事件以真实原貌。因为只有把事件的真相查清楚了,谁清白,谁冤枉也就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

让人不理的是,错位“错换人生”事件的受害人之一杜母,为什么那么抗拒追查真相?是因为自己心里有鬼,还是与某医院有“私下协议”?这样的疑问在每个正常人脑子里不得不来回八九次,也就不稀奇了。

事到如今,“错换人生”到底是“错换”还是“偷换”依然“罗生门”着,杜母想清白;许母想清白;医院想洗脱“偷换”的嫌疑,因此,让“真相悉数浮出”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尤为重要

“欧金中事件”也一样,查清欧金中涉嫌犯罪的根本原因,才能让“案件”最后的定性理直气壮;让案件中该受罚该担责的人,受罚、担责的心服口服;让关心此案的大众百姓更是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