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曾被国人抵制的乐天集团,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后,最后怎么样了?

2025-11-06 06:01 来源:网络 点击:

曾被国人抵制的乐天集团,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后,最后怎么样了?

乐天集团,这个韩国的商业巨头,曾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开设了超过百家门店,可谓风光无限。风水轮流转,一场名为“萨德”的风波彻底改变了乐天在华的命运。一时间,这个韩国财团成为了国人热议的焦点,他们的决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交换?你可能想不到,这一切的背后竟有如此多的波折和故事。

乐天集团,韩国的五大财团之一,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在百货、超市等领域的强大实力,迅速在中国大中城市扎根生长。乐天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商业企业,它的存在几乎覆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仿佛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巨人。

乐天的创始人辛格浩,一个在日据时期出生的人,不仅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更是在口香糖、糖果到金融行业等多个领域逐步扩展,建立起了一个商业帝国。乐天在韩国本土的成功,让辛东彬等集团高层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乐天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开始了它的中国征程。

进入中国后,乐天采取了收购当地品牌的策略,相继收购了万客隆、江苏时代超市等品牌,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到了2009年底,乐天玛特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00家。随后,乐天玛特的发展目标更是提高到了2018年达到300家门店。

好景不长,2016年下半年,一场名为“萨德”的风波席卷而来。美军计划在韩国部署陆基战区反导系统,这一决策立即引发了中俄两国的强烈反对。而乐天集团,因为提供了部署“萨德”系统的土地——星州高尔夫球场,无疑成了风暴眼。

这一决策背后,据悉涉及到了与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政府的一笔庞大的经济交易,金额高达6000亿韩元。乐天或许是为了集团的长远利益,但这一决策却让其在中国市场的形象和业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随着“萨德”事件的持续发酵,乐天在中国的业务开始遭遇各种抵制和挑战。2017年,乐天玛特的中国业务已经大不如前,多家门店不得不关门大吉。集团总部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开始考虑撤退策略。到了2018年,乐天集团宣布将关闭在华所有的乐天玛特门店,并正式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对于乐天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撤退,更是对过去十几年扩张成果的一次全盘否定。

退出中国市场后,乐天并没有就此止步。集团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等其他发展中市场,并在2018年初宣布了在越南、印尼等地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乐天似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但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市场在消费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乐天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在转型的乐天在国内市场的策略也在逐步调整。乐天集团开始更加注重线上业务的发展,努力与时俱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通过增强线上平台的竞争力,乐天希望能够在全球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乐天的这一系列调整,是否能够让其在全球市场重新站稳脚跟,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乐天集团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智慧: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深谋远虑,兼顾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乐天集团的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大戏,其中既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挫折。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转折点,影响着企业的命运。乐天的退与进,不仅是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