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为何朱老总不满自己排第二?南昌起义背后的故事震撼人心!

2025-09-02 07:15 来源:网络 点击:

为何朱老总不满自己排第二?南昌起义背后的故事震撼人心!

嘿,朋友们,你有没有听说过南昌起义?嗯,可能有些人会说:“南昌起义?是不是那个南昌市长和朱老总的故事?”没错,就是那个故事。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的,远不止于此。

南昌起义对我们的党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我们党创立人民军队的开端,也是我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其中的一位主要参与者,朱老总,他在这次起义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呢?

南昌起义,发生在国共合作条约破裂之后,是我党决定不再袖手旁观,开始行动的时刻。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天晚上,南昌的夜色渐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总参议的朱老总却没有跟大部队在一起,而是提着礼物去拜访南昌市长李尚庸了。你可能会觉得这很奇怪,对吧?

朱老总与李尚庸有些交情,但也不是非常亲近的朋友。李尚庸见到朱老总提着礼物上门,心里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他还是将朱老总请进了家门。毕竟,送礼与阿谀奉承是他喜欢的事情。

他们寒暄了一番,李尚庸请朱老总留下来吃饭,朱老总推辞了几次,但最终还是答应了。酒桌上,两人推杯换盏,朱老总不停地夸奖李尚庸,将他哄得心花怒放。他甚至说,只要朱老总跟着他好好干,以后一定能享受荣华富贵。

在李尚庸的兴头上,朱老总建议叫来南昌驻军总指挥朱培德一起喝酒,因为他们都是老朋友,一起喝酒更加痛快。李尚庸已经有些微醺,听到这个提议,立刻派人叫来了朱培德,三人继续畅饮到深夜。


但你也许会想,这是南昌起义的关键时刻,为什么朱老总不在大部队中,而是在喝酒呢?这就要提到朱老总的经历了。

在加入共产党之前,朱老总是战功赫赫的滇军指挥官,30岁左右就已经成为了滇军的名将,备受器重。在百姓心目中,云南滇军有四大金刚,而朱老总是功勋第一,可见他当时有多受人信任。

但朱老总不满足于战功,他想为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那时百姓们生活在困苦中,甚至有很多人还在颠沛流离。于是,他想要辞职离开滇军,但在众人的挽留下,他担任了宪兵司令官,后来又调任了警察厅长。

直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才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些经历让他与国民党中许多人都有些交情。所以,在南昌起义的前夜,朱老总凭借着在南昌市当公安局长的经验,与南昌市长李尚庸以及驻军的朱培德坐在一起喝酒,这不是寻欢作乐,而是为了完成周总理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为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成功离不开朱老总的关键任务。他的任务是拖住南昌市长李尚庸和驻军总指挥朱培德,因为他们与朱老总有些交情。这个任务非常关键,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一点差错都不能发生。

朱老总带着好礼去拜访李尚庸,这本身就是一步险棋。长久不联系的人突然带着礼品上门拜访,任何人都会起疑心。如果李尚庸没有让送礼的朱老总进门,那么这个计划就失败了。

此外,朱老总的方式是喝酒,如果酒过三巡,李尚庸没有派人去叫朱培德,那么情况又会变得非常复杂。这个任务是如此重要,因为一旦失败,整个起义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周总理非常担心这个任务,朱老总深知自己的任务有多么关键。他不仅充分准备,还在前往李尚庸家之前,将南昌驻军的地图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看着朱老总,充满信心。他有预感,朱老总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朱老总与李尚庸、朱培德一起喝酒,直到深夜,而他的奉承让李尚庸和朱培德彻底放下戒心,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朱老总离开了李尚庸家,前往一线指挥作战。

深夜的南昌本应该寂静暗沉,但由于起义的枪炮声,整个城市充满了光亮,革命的火光照亮了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内心。南昌的驻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也相对先进,但面对失去总指挥的情况,他们变得一团乌合之众。

仅仅4个多小时后,驻军就已经瓦解,天亮时,金光洒在了所有共产党人的身上,革命取得了胜利。


30年后,为了庆祝建军节,《解放军报》决定刊登连环画来宣传南昌起义。但这个决定却让朱老总生了不小的气。

因为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全国人民宣传南昌起义,所以领导们都非常在意。实地考察后,提纲交到领导手里进行审阅,结果却出现了分歧。

周总理在审阅提纲后,将其传给提纲中的另外三位领导人,贺龙、叶挺和朱老总。贺龙和叶挺都表示没有意见,但朱老总却不满意。

他指着提纲中的排名,激动地说:“这里不对,我不应该排在第二名!” 身边的人不明所以,接着朱老总又说,他在南昌起义中只做了一些协调保障的工作,怎么能排在第二位呢,应该排在叶挺将军后面才对。

朱老总认为,周总理制定计划运筹帷幄,而贺龙和叶挺冲锋陷阵奋战一线。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应该占据高位。

于是,周总理按照朱老总的意思,将他的名字放在了第四位,并在他之后加上了刘伯承的名字。加上刘伯承的名字是周总理的建议,因为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也担任着重要的敌前参谋的职务,率领队伍攻下了敌军的指挥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刘伯承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最终的名单依次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以及刘伯承。几人都对这个排名非常满意,朱老总甚至告诉周总理,胜利归功于全体同志的努力,而不是某个人的功劳。

所以,朱老总的不满其实是一种谦卑,他不愿意抢夺别人的功劳,他理解到南昌起义的胜利是众多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选择放下个人荣誉,将党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领袖不仅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还有谦卑的品质。南昌起义是一段充满荣耀的历史,而朱老总的谦卑使这段历史更加光辉夺目。